中卫市:电商直播赋能“老手艺”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

新华财经2023-11-11

【新华企业资讯11月10日电】一部手机,一个手机支架,没有专业布景,也没有补光灯……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的“杜氏擀毡”加工厂内,非遗传承人杜占平的直播间就这样搭建起来。

“我的直播内容就是毛毡的制作过程,有粉丝提问就和他们互动,拉拉家常唠唠嗑,一上午直播两个多小时,能有3-5个订单。”杜占平手握弹毛弓,将一撮撮羊毛弹成松软的棉花状。

擀毡技艺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,是将弹松的羊毛用热水浸烫后,经过挤压、揉搓和碾轧制成名为“毡”的毛织品。羊毛毡因其防潮保暖、美观大方、经久耐用而成为北方各地群众喜爱的生活用品。

羊毛毡制作过程

杜占平是非遗项目“杜氏擀毡”的代表性传承人,擀毡是他们家族的祖传手艺,从爷爷辈开始,家里每一代人都以擀毡技艺为生。“在过去,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铺着结实耐用的羊毛毡,姑娘出嫁时,父母还会给女儿陪嫁一块羊毛毡。”杜占平说。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毛毡制品销量逐渐萎缩,擀毡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也面临传承困境。

2021年,在参加了沙坡头区组织的创业培训后,杜占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尝试运营直播账号,并通过直播销售羊毛毡。从自学拍摄到视频剪辑再到学习软件修图,杜占平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摸索研究,粉丝也逐渐多了起来。如今,他的直播账号粉丝量已经突破15万人,单个作品最高播放量达1800多万。

“运营直播账号以后,我的羊毛毡订单量翻了一倍,如今线上订单已占总订单量的70%。要不是有互联网和短视频平台,我可能早都放弃了,这个传统手艺也就失传了。”杜占平说。

黄河流经宁夏中卫180多公里,赋予了这座西北小城深厚的文化底蕴,也留下众多的非遗技艺。近几年,一些传统的“老手艺”,正通过短视频平台等焕发新的生机。

在中卫市海原县的非遗产业孵化园内,刺绣非遗传承人乔亚茹的直播业务刚刚起步。乔亚茹说,“90后”“00后”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技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,需要通过更加“接地气”的方式进行创新,让刺绣融入到年轻人的生活中去。

手提包、钟表、台灯、扇子、家装饰品、汽车挂饰……在乔亚茹手工创意工作室内,众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刺绣文创作品,成了年轻人的“新宠”。

乔亚茹展示刺绣文创制品

乔亚茹告诉记者,以往她的刺绣作品主要以线下订单为主,今年开始尝试在多个平台开启直播带货。“‘非遗+直播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,必须努力抓住,让传统手工艺品突破原有的销售半径,销往更远的地方。”乔亚茹说。

作为土生土长的非遗文化技艺,刺绣还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活力产业。乔亚茹的工作室时常开设培训班,周边的妇女经过培训后也纷纷加入到刺绣产业中来。

中卫匠人烧制的“丰安渡”黄河瓷工艺品

中卫市文化馆副馆长王晓芹说,把非遗技艺搬进直播间,把文创产品挂上“小黄车”,既能原汁原味展示传统技艺,让更多人了解非遗、爱上非遗,也能为非遗传承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。“老手艺”有了新销路,不仅增添了手艺人的信心,更能有效推动非遗产业形成造血能力,让传统技艺“活”起来。(记者苏醒、许晋豫)

洛阳业泰新能源:打造绿色能源全链条,赋能

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能源变革的今天,一家扎根洛阳、放眼全球的新能源科技企业—&a

卓凡建设:以匠心筑就卓越,用智慧赋能未来

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浪潮中,一家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建造什么,更在于它能为城市赋予

灯塔工厂向师生开放,科普教育正在发生什么

你想象过吗?一堂关于“零碳”的科学课,不在教室,而在全球顶尖的灯塔工厂里进行的。本月

AI驱动增长新范式,生态共赢成品牌进化方向

近日,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、新华出版社、凯度集团、HBR中国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联合主

六大科技看点,玩转三诺智慧声谷科普教育基

看点一:工业像魔法,探秘AI智能工厂黑科技深圳民营企业建设的首座AI数字化灯塔工厂。走进

与众06带来的通勤路小确幸

最近每天早上八点,当我坐进新提的与众06的驾驶座,启动车辆的那一刻,才感觉真正开始了新的一